程控交換機的發展
程控交換機的發展
1.1 交換機的演進過程
自從1876年貝(Bell)爾發明電話以來,隨著社會需求的日益增加和科技水平不斷地提高,電話交換技術處于迅速的變革與發展中。其歷程大致可分為人工交換、機電交換與電子交換三個階段。
1878年,在美國康涅狄格州新哈芬港就出現了人工交換機,他是借助話務員進行電話接續,其效率是極低的。
1891年,美國人史端喬(Strowger)發明了升降旋轉接線器,并繼而出現了步進制(step-by-step)交換機,它標志著交換技術從人工時代邁入機電自動交換時代。這種交換機雖然實現了自動連接,但仍存在著速度慢、效率低、雜音大與機器磨損嚴重等缺點。
1919年,瑞典工程師比圖蘭特(Betulander)與帕爾姆格林(Palmgren)申請了縱橫接線器專利,并于1926年和1938年分別在瑞典與美國開通了縱橫制(crossbar)交換機。
1965年,美國貝爾系統經過艱苦努力在新澤西州開通了世界上第一臺商用存儲程序控制的電子交換機(No.1ESS),這一成果標志著電話交換從機電時代躍入電子時代,使交換技術發生劃時代的變革。由于電子交換機具有體積小,速度快且便于提供有效而可靠的服務的優點,引起世界各國極大的興趣,在發展過程中相繼研制出各種類型的電子交換機。
1.2 程控交換機的發展
自1965年產生了世界上第一臺程控交換機以來,程控交換機一直處于突飛猛進的發展過程中。總的來說,程控交換機的發展主要在于話路網、控制方式、程序軟件和接入業務四個方面。
1.2.1 程控交換機中話路網的發展
早期的程控交換機,其話路網采用笛簧、鐵簧、剩簧及小型縱橫接線器等電磁元件,按空分方式組成,成為空分程控交換機。它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發展,并于70年代到達興盛時期。
各國在研制電子交換技術過程中,就曾研究時分交換問題。最初采用脈幅調制(PAM)方式實現時分交換,隨著脈碼調制(PCM)技術應用,在20世紀70年代研制出數字程控交換機,并且其發展非常迅速。
1.2.2 程控交換機中控制方式的發展
程控交換機發展的初期,一般采用中央集中控制方式。及控制任務集中在一臺大型或巨型專用計算機上。這種方式很快被兩級以上的處理機控制方式所取代,即有中央處理機控制各個區域處理機,再由區域處理機分別控制自己范圍內的交換設備。
后來出現了全分散的的控制方式。在這種處理機控制方式中沒有中央控制機,所有起作用的微處理機都獨立工作,以完成數字交換網中規定的控制功能。
1.2.3 程序軟件的發展
因為電話通信的實時性很強,所以早期采用匯編語言編制運行軟件。但由于匯編語言在生產效率,結構化設計、可維護性和可移植性等各方面均不如高級語言,而軟件在程控交換機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所以現在多采用高級語言和匯編語言混合編程,或全部采用高級語言編程的辦法。
1.2.4 接入業務的發展
在當今時代,電信網、有線電視網、計算機網三網合一 已成必然趨勢,當前,主要是通過PSTN(公眾電話網)或CATV(有線電視網)進行Internet(因特網)接入,從而給人們提供以寬帶技術為核心的綜合信息服務。
程控交換機最初只能接受普通模擬電話服務,但隨著軟、硬件模塊的發展,現在程控交換設備可以進行各類N-ISDN(窄帶綜合業務數字網)設備接入,可以綜合處理各類終端的數據、傳真、圖像等多媒體業務。